翻页   夜间
我的书斋 > 子贡与勾环 > 第102章 洗脑的技法
 
阿赐也明白这其中的重要性,此后财富天下的梦想可能要靠学会这孔子洗脑的技法了,说好说歹都在一念之间,只要大家去捧去炒,就是稀泥也能扶上墙。

这时子贡确实有了拜师孔子的想法,能学到孔子的演说技巧和洗脑方法,对于玉石世家的子贡来说,绝对合算,这了这些法门,在玉石界肯定会混得如鱼得水!

阿赐于是道:“夫子,学生一直认为玉的可贵,因为数量少,物以稀为贵。我在玉石界的交易,要么看的是玉的产地、玉的质地和纹理,还有就是在市场上具有怎样的价值,以啥样的价钱吃进、啥样的价钱卖出?”

“这些玉石大多是因为获得的困难而产生高价,因为获得艰难,所以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弄到手,不是每个人想去捡,就能捡到手,要找一个没有裂纹、完整的、色泽纯正的玉更是难上加难;”

“其次玉色也不那么好找,纯度,质坚,达到珍品极别;还有产品加工需要精工细琢,由于玉质坚硬,加工难度非常之大。要加成一个成品时长达几个月甚至经年累月,因此大大加剧了玉器的成本。正所谓“玉不琢不成器”就是这个道理。学生不明白的是为啥这些特点都不是玉石高贵的理由?”,

孔子接下来忽悠出了新高度:“玉之贵,因君子之德与美玉之质相应,与君子的仁、智、义、礼、忠、信等德行相应,并与天地之道相应;玉在渊则川媚,玉在山而草泽,如同君子之德风,涵容万物,利益一方,不假借他物自然合乎礼。如君子之德,无须假借外物显示,自然德风畅然。一个家庭的幸福、甚至国家、社会的繁荣安定,也是要由仁德的教育感化才能够达成。”

子贡再提出不解:“这也只不过是一块破玉,缜密还说得过去,有智慧这就闻所未闻了?如果破石头能产生智慧,那么这些粪土、烂泥、木棒、砖瓦等是否都能产生智慧?都能畅所欲言?都能纵横捭阖?”

孔子笑道:“这位公子所说的缜密,是说玉的纹理细致周密,就如同有智慧的君子,能够举一反三,闻一知十。智,无所不知的意思。达事理曰智,判可否曰智,具识见曰智,君子的智在于他考虑周全,触类旁通。《周易•系辞传》里有几事不密则害成,是以君子缜密而不出也。”

“至于智慧,这玉也有个性,玉石放在任何一个位置都不会变得多余,都会受到世人的追捧。常言君子不器,君子放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能够胜任,并不拘泥一个固定的环境模式。例如真正的君子,首先是位孝子,他不但能够体察父母对物质生活的需求程度,不同于一般人的,还要帮助父母提升道德学问,提高人生的境界,圆满父母的智慧,从而达到大孝不匮,然后达到忠臣出于孝子之门的境地,最后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忠孝两全。”

“如果领导是位君子,便能够照顾到每一位下属,让手下都能够各尽其用,各司其职;做师尊的,对弟子能够因材施教,长善救失。”

“智”孔子在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曾经说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者,民斯为下矣。”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:生下来就通晓知识的人是最上等,然后通过学习获得知识的人是次一等的,遇到困难然后再去学习的人是更次一等的,而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,在老百姓中就是最下等的人了。

这玉石明显就是类比于生而知之者那一类的人,而困而不学的便是那顽石了。反正取类作比喻都是人为的,子贡想如果把这些取类反过来比喻也是行得通的,把君子比喻成顽石又何尝不可,对待原则性的问题又臭又硬,也是一种品德的体现!

既然孔子这么说了,自已便这么听,再把这套理论发扬光大,到时天下君子都以佩玉为美,全都到自已这里来买玉,这玉肯定是供不应求的一件好事!当然,在宣扬这套理论之前,先得大量屯积原石。

子贡再向孔子请教玉石的义是咋类似的,因刚才孔子讲了玉中含有义:“夫子,这玉不过一块破石头,何来夫义?天理正路才能说是义。德行高洁方为廉。这玉中咋能包容此二物?学生从没见过这破石头能行天理正路,也没见过这破石头做过德行高洁的行为!”

孔子辩解道:“方正曰廉。借以喻方直之人品。刿利伤也,廉而不刿,也就是说坚硬而不伤人。这形象地展示了玉的高洁品性:挠而不折,锐廉而不忮,为了坚定的信念,宁可折断也不屈不挠,就连断开的同时,也不忘恪守自己的本性——外圆内方,方得有道理,方得有章法,但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刚正不阿而伤到他人。这和义的本质是一样的,这也是玉的可贵,是君子美德的昭示,没有言语,却令人久久铭记在心,无法泯灭。”

这话咋滴就注定了此后孔子那个武功最高的子路弟子的辉煌一生,在子路在宫斗中被杀害离开人世的一刻,也要正冠紧衣,永远不忘孔子的教诲,始终如一,奉行的是天地正理,德行高洁——

其实这件历史的公案,作者觉得就是孔子的不对了,这不是忽悠害人嘛!究竟是生命重要还是帽子重要,人死难以重生,而帽子丢了可以再买,为了一个破帽子丢了生命,是否不值?或者总是想着峨冠博带,这是虚荣心在作怪,生命至贱的道理在作怪!孔子洗脑的功劳也功不可没!

孔子忽悠的不只是子路这个弟子,后世还有很多儒家大能,这儒家的思想虽大部分是好的,但有时也真的害人,比如后世的方孝孺,不接受的朱棣的橄榄枝,为啥要激怒他呢?

这货不可能不了解帝王一怒浮尸千里,还是在诏书上写下“燕王篡位”四个字。他可以为朱允炆守身如玉,可以为朱允炆牺牲生命,可家人有啥错,为啥要为他的虚荣买单。尤其是最后的诛十族,一句听起来很硬气的话,搭上了多少人的性命。

方孝孺的朋友同学师长在家中安稳的生活,突然被抓到刑场上砍头,只因为他们认识一个就方孝孺的人。若是方孝孺选择自尽,这货又怕死,不了解自尽同样可保家国安宁!你方孝孺不孝便算了,让长辈给自已陪葬,还要管老朱家的事,这属于内部斗争,没有人规定朱棣不能做皇帝。以朱允炆的能力,根本无法和朱棣相比,让朱棣做皇帝,对国家更为有利。

方孝孺的家人、弟子、朋友,其中有很多普通人,他们可能只想平安地活下去,权力的争斗,跟他们没啥太大关系。方孝孺为了自已的虚荣,以身赴死,这已经足够报答建文帝的恩德,为何他要牵连那么多人。方孝孺可以拒绝书写诏书,甚至方孝孺可以直接拒绝觐见朱棣,半推半就还要借机要胁君主。

方孝孺忠贞有余,能力不足,无法为国家出啥贡献,也没有慧眼识人的本领,和黄子澄、齐泰把靖难之役搞得一塌糊涂,让毫无悬念的胜战输了,变成了朱允炆的坟墓。孔丘老头的思想让方孝孺莫名其妙地成了空谈误国的键盘侠了。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